乙年复活期第六主日:我们被爱—因此我们要去爱

2024-05-03 09:41   意鸣子  阅读量:3072

乙年复活期第六主日

我们被爱—因此我们要去爱

巴耳,是古代中东地区普遍崇拜的一位大神,是雨水的主人、云彩的王子,土地赖他而丰沃,动物靠他而生存。甚至以色列人也给他烧香叩头,这引起雅威天主的「嫉妒」和先知们的愤怒。在圣经中,巴耳的名字与很多地方有联系,巴耳萨枫Baal-Safon,巴耳培傲尔Baal-peor,巴耳格达Baal-Gad,都是建有奉献给他的神庙的山,在那里人们奉香崇拜他。除了巴耳还有许多其他神祇都有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山,他们是那座山上的神,山上有庙,人们去崇拜。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以色列人很特殊,他们的神不是联系着某个地方,而是联系着人。「我是你祖先的天主」,雅威这样对梅瑟说,「我是亚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出3:6),而且常常对以色列人重申,「我与你同在,不要迷茫,因为我是你的天主」(依41:10)。

以色列人明白,他们的神是关心人的神,照顾他的百姓,但是也准备好「因父亲的罪过而惩罚儿子、孙子和子子孙孙,直到第三、第四代」(出34:7)。古代以色列人体验到天主对他们的照顾,但是还没有看到天主的容貌,尤其是还没有了解天主的心。

在最后晚餐上,把头靠在耶稣胸前的那位宗徒,向我们启示:「天主是爱」,只有爱和爱人的人是出于天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信息,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当我理解甚么是爱,我将会学习去爱。」

 

读经一 (宗10:25-27;34-35;44-48)

事情发生在凯撒勒雅,大黑落德建设的繁华都市里。

罗马总督的官邸也在这里,还有一个军事堡垒。军队里有一个百夫长叫科尔乃略,官阶像路加记载的葛法翁的那一位(路7:1-10),他非常尊重以色列的宗教。他像以色列人一样祈祷、施舍、爱以色列人民,但是这还不足以让他成为亚巴郎后裔的成员。他也没有领受割礼,所以被认为是不洁净的,虔诚的以色列人不会接近他,包括伯多禄。

伯多禄是个保守、传统的人,他认为自己属于选民而感到自豪(申7:6,26:19)。他经常避免与异教徒接触,以免被他们带去崇拜偶像。他捍卫自己的宗教身份,谨记与异教徒有明显区分的界限。他严谨地观察拉比们教导他的禁令和要求,但是那五旬节之后的几年,很多事情的发生开始动摇他的信念。他有一个越来越强怀疑,非常折磨他:这怀疑就以天主的名义进行宗教歧视,难道真的是天主愿意的吗?

他不知道该怎样做,在黑暗中挣扎。做一个决定常常要舍弃、切断;对伯多禄来说,意味着要与他的过去、他的心态、文化和宗教切断,或者与他现在去的地方切断,走向圣神所派遣的新世界,那里有一个家庭正在祈祷中等待他。

伯多禄很犹豫,但是最后他相信了天主的召唤,与另外六位门徒一起前往凯撒勒雅。

科尔乃略一直在等候伯多禄并想见他,他一看到伯多禄就前去迎接他,俯伏在他脚前表示崇敬。这是当时当地的一般习惯,对一个「天主的人」表示尊敬的做法(列下4:27)。伯多禄立时的反应说:「起来!我也是人啊!」他拒绝这种崇拜,尽管这是当时表示尊敬的习惯。伯多禄谨记老师一再强调的教导,谴责那些喜欢高位,醉心于权势的人(路22:24-27),他不愿意把这种经师们认为重要的礼节引入基督徒团体。 (谷12:38-39)

伯多禄继续宣讲:「我真正开始明白了:天主是不看情面的」(34节)。他还没有完全明白,但开始了解基督带到世上的一个真理基础:人与人没有洁净与不洁净之分,对于天主来说所有的人都是洁净的,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祂的受造物,都是祂的儿女。

伯多禄的狭隘思想是可理解的,他只是一个古老概念时代的受害者,使他以独特的方式思考。圣神要打破他的民族优越感,告诉他异教徒在还没有领受洗礼之前,他们的身上也已经有圣神的临在。圣神以他无法阻挡的动力见证了天主无条件的大爱,他自由触及每一个人,即使是那些在教会体制之外的人们。

与伯多禄一起到凯撒勒雅的犹太人与科尔乃略家的异教徒之间互相拥抱,代表了两组人群的相遇,但那时,他们彼此充满偏见和许多先入为主的观点。现在他们彼此的歧视和偏见都消失了,这是天国的标记。

 

读经二 (若一4:7-10)

若望告诉我们,在一次激烈的争论中,犹太人宣称:「我们的父亲是亚巴郎」,耶稣回答他们:「如果你们是亚巴郎的子孙,就应该像亚巴郎一样做事情,而事实上你们在做你们父亲一样的事情」。犹太人回答:「我们只有一个父亲,天主!」耶稣回击他们:「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亲魔鬼,并愿意追随你们父亲的欲望。从起初,他就是杀人的凶手」(若8:38-44 )。

只有耶稣可以自称为天主的独生子,只有在他身上完全展现了天主圣父的工程(若9:3)。尽管如此,所有「缔造和平的人」(玛5:9)、爱仇人的人和为迫害自己的人祈祷的人(玛5:44)、照顾孤儿和寡妇的人(德4:10),都被召叫成为天主的儿女,并且在容貌上闪耀天主的肖像。即使是最伟大的圣人也仍然与圣子同圣父的肖似有无限的距离,需要持续不断的靠近,正如圣保禄说:「亲爱的弟兄们,你们要成为天主的仿效者」(弗 5:1)。

今天读经的第一部分(7-8节),若望宗徒用我们作为儿女的形象,指出爱的诫命,其基础和源头是什么。这不是来自天主外在的规定,而是一个新现实的必要彰显,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那是天主在人内心播撒的神圣种子。

谁是天主?我们甚至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可能定义天主是谁呢?若望没有给我们关于谁是天主的定义,但他指出天主如何彰显了自己:衪不是立法者和审判官,如同拉比所相信的,而是爱。「我们应该彼此相爱,因为爱是出于天主;凡有爱的,都是生于天主,也认识天主;那不爱的,也不认识天主,因为天主是爱。」

爱就是天主的生命,天主给他儿女分享的就是这爱。谁若爱,即使他不属于教会,也拥有天主的生命,就是天主的儿女。

读经的第二部分(9-10节),解释什么是爱。天主的爱,在他把自己最珍贵的的独生子给予我们时,就是最大的彰显。他派遣独生子来到世界,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善行而给予的奖赏,而是为了作「除去我们罪过的牺牲品」。祂爱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美善,而是因着他无偿地爱我们,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美善。「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基督就为我们不虔诚的人死了」(罗5:6)。

彰显在天主儿女身上的也是这慷慨和无私的爱。

成为天主的儿女不是因为我们付出爱获得的奖赏,而是在天主的爱中,彰显出谁成为了天主的儿女。

 

福音 (若15:9-17)

今天的福音读经继续上一个主日的读经。在讲述了关于葡萄树和葡萄枝关系的寓言后,耶稣继续阐明那些留在天主内,与他结合的人会获得什么。

有一些人一度为基督着迷,由情感和一时的激情支配;也有些人保持恒久的热忱,面对任何反对的力量都不动摇。若望用一个词「留在」来表达这种坚固持久的热忱。这个词在葡萄树比喻中用了7次,在今天读经开始的部分又用了3次(9-10节)。耶稣留在天主圣父的爱内,因为子与父永远结合,他忠诚于圣父的旨意,并且总是做「圣父喜欢的事情」(若8:29)。基督徒只有留在天主的爱内,遵守诫命,才会在世界上成为天主之爱的反映者。「谁爱我,必遵守我的话,我父也必爱他,我们要到他那里去,并要在他那里作我们的住所」(若14:23)。

在这些话语和图像中,充满神秘主义,明确地指示圣体圣事,它是一件庆祝并且实现与天主深刻内在合一的圣事。「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若6:56)。

这就是为什么基督徒在领受圣体圣事前需要「反省自己」,需要甄别是不是确实决定留在基督内,否则领受圣体的行为就是谎言,「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格前11:28- 29)。

在前几节中(9-10节),耶稣解释说,他的爱并不是有待仿效的模范,而是在门徒们身上持续的生命。耶稣通过他们的洗礼,进入他们内,使他们成为耶稣的肢体,所以在门徒们生命中工作的是耶稣,是耶稣通过门徒们宣讲福音,仁爱、照顾、安慰、擦干寡妇和孤儿的眼泪。这样与基督和天主圣父结合、遵守诫命的果实就是完满的喜乐(11节)。

在若望福音中用了7次「喜乐」这个词汇。第一次是洗者若翰宣告:「有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侍立静听,一听得新郎的声音,就非常喜乐:我的喜乐已满足了」(若3:29)。其它6次都是耶稣自己向门徒们承诺真正的喜乐。

留在基督内是不是等于放弃世界上让人幸福的事情呢?不是的。耶稣告诉我们,要放弃的是来于自私和贪欲的虚假、虚幻的幸福;他给我们真实的幸福,这来自与天主的结合。这种喜乐是真实、唯一和持久的,不是建基于痛苦之上:「你们要痛哭,哀号,世界却要欢乐;你们将要忧愁,但你们的忧愁却要变为喜乐」(若16:20) 。尝试另辟蹊径,选择简单和宽敞的道路,结果会是失落,远离目标。

说到天主的诫命,好像他们有很多;耶稣宣称:「这是我的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好像它只有一条。(12节)

是真的,诫命有很多,不过它们都是唯一一条诫命的说明,那唯一的一条诫命就是耶稣亲自完满的实践了:爱人。为了人的好处,应该是一切伦理、计划、法律的参考标准,因为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向天主表示我们爱人行为的唯一方式:「假使有人说:我爱天主,但他却恼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谎的;因为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若一4:20)。谁爱兄弟姐妹就满全了全部法律,「因为全部法律总括在这句话内: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迦5:14;罗13:8-10)。

在最后晚餐上,耶稣给宗徒们洗脚后,说:「我给你们一条新诫命: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4-35)。

耶稣用了两种方式介绍唯一的诫命,两者在意义上不一样:「我给你们一条新诫命」,「这是我的命令」。从「新」到「我的」,这种改变有其道理。若望是在耶稣复活的那个逾越节事件之后写福音书,耶稣已经从这个世界到天主圣父那里去了。他首先实践了新法律:爱直到付出自己的生命。因此,这诫命不再仅仅是新的,而是成为「他」的,那是他所实践了的。对近人的爱不再是旧约所要求的限度:如同你自己(肋19:18),而是:像我爱了你们那样。标准是耶稣本人。耶稣以这种方式指出他在十字架上所展示的最高的爱。

「留」在他内,只有那些时刻准备好「交出生命」的人才可能,因为「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13),「又应该在爱德中生活,就如基督爱了我们,且为我们把自己交出,献于天主作为馨香的供物和祭品」(弗5:2)。

他的诫命不具有强制约束力,所有细节都不是要求苛刻,精确和明确的法律。但是它指示出生命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时时刻刻体现出来,持续关注兄弟姐妹的需要,即使有可能有错误的危机,也要有勇气做出决定。

耶稣称呼他的弟子不是仆人,而是朋友(14-15)。

这个宣告可能现时不是清晰,因为在圣经中,「天主的仆人」是一个尊称,授予一些重要人物,比如亚巴郎、梅瑟、达味、先知,还有西默盎老人、伯多禄、保禄,以及许多其他人都被称呼为「仆人」,而且玛利亚也自称为「上主的婢女」(路1:38)。耶稣,则是由天主圣父亲口指出:「看,我的仆人,他是我所拣选,我所钟爱的」(玛12:18),在厄弗所书著名的颂歌中,保禄也提到「取了仆人的形体」(斐2:7)。由此发展出来彼此互为仆人的概念(谷9:35)。

耶稣以自己的行为把仆人修改为朋友,说出了他为什么不称呼他的门徒为仆人,而是朋友。

仆人,只是在外参与主人的计划,执行主人的命令和交托的任务。而朋友是互相交托的人,同甘苦共患难,彼此商量,全心关注。朋友的喜乐在于为自己所爱的人带来幸福,在他内没有隐藏,亦不求报酬。

耶稣称呼他的弟子们为「朋友」,因为他向他们启示了天主圣父的计划(15节),召叫他们与他一起合作,共同完成这个计划。

基督徒团体是由「朋友」们组成的,所以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主仆关系、师徒关系,所有的成员都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尊严。

在为门徒们洗脚之后,耶稣自称「主人和师父」,但是给它们赋予了完全新的含义:在团体中「为首的」、「伟大的」,是那些为最小的兄弟姐妹洗脚的人,而不是胸怀野心、寻求特权和荣誉的人。

整段是一首爱的颂歌。但是谁是被爱的人呢?

经文中的劝告明显地是说给门徒们的,爱似乎也局限在这个团体内。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耶稣不要求对普世的爱,扩展到所有的人,甚至是敌人,就像他在山中圣训所说的一样。 (玛5:44)

确实是,在这里耶稣直接面对的仅仅是基督徒团体,只是要求他们团结及互爱。这种局限有其理由的:在谈到给予世界爱与和平之前,要先在教会内缔造爱与和平。

一个团体,只有在成员之间体验到深刻活泼的仁爱与接纳、支持和宽恕、互相服务、分享财富,然后才有可能向世界宣讲兄弟姐妹的爱与和平。

已有0人赞赏